close

  開篇語:
  當前,我市各區(市)縣正掀起深入學習蘭輝精神的熱潮,“把黨和人民的事業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成為各機關單位、廣大黨員幹部的自覺追求,“一心為民,服務群好房網眾”,把學習蘭輝精神貫徹在實際工作中,用行動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成為自覺遵守的工作准則。
  就業、社保工作直接關乎每一位群眾切身利益,是服務群眾最為重要、聯繫群眾最為緊密的民生工程。近年來,我市武侯區高度重視勞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區委、區政府高標準確定了建設“中西部地區就業創業先導區、社會保障首善區、和諧勞動關係樣板區和人力資源服務示範區”的目標,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堅持以“民生為本、人才優先”為工作主線,以“破解民生難題、做優做強服務”為工作抓手,在創新惠民利民機制上主動攻堅破難,在推進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中大膽務實探索,為開創“商務高地,宜居武侯”建設新局面、爭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示範區奠定了堅實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網路行銷基礎。
  2012年,武侯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在全市社會保障滿意度測評和市局的年度綜合考評中名列前茅,該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成為成都市唯一一家被授予“全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系統先進集體”稱號的單位。連日來,本報記者走進室內裝潢武侯區,對該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探索的惠民利民新機制進行了實地採訪。
  核心提示
  就業是民生之本、和諧之基,促進就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為從源頭破解就業難題,武侯區在全市率先實施“三個同步”促進就業,即企業改製與分流人員培訓再就業同步、土地徵用與農民培訓就業同步、項目引進與擴大就業同步,確保了全區失地農民、企業改製下崗職工就業率達95%以上;創建推廣“十五分鐘就業圈”服務模式,通過建立用工求usb職信息庫、召開現場招聘會,使區內23000餘名城鄉居民能就近就地實現再就業;創新實施“居家就業”模式,將崗位送到就業困難群眾家中,6500人次困難群眾實現居家就業。
  武侯區在推進農民集中居住區居民就業工作實踐中,率先在全市探索了“居家就業”的新辦法,利用區內產業優勢,通過政府主導,街道、村、社區搭台,市場推動,主要為農民集中居住區內不願走出去和不能走出去的殘疾人員、“4050”人員、失地農民等就業困難人員提供上手快、相對支票貼現靈活自主的就業崗位,走出了“項目進家不出戶,定點加工眾人助,社企搭橋來幫扶,創業開啟致富路”的新型就業模式,妥善解決了困難群體就業難題,有效地促進了社區和諧穩定,為我市城鄉結合部拆遷安置社區、農民集中居住區解決居民就業增收問題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順應民意:
  把工作送進群眾家
  “順應群眾意願和實際需求,主動調整工作思路,把工作送進社區,送進家裡,送到手上,就能為群眾找到一條充分就業、持續增收的‘幸福路’。”區人社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通過居家就業工程,為有就業願望的群眾搭建一個轉變觀念、增強信心、培養技能的平臺,幫助就業困難群體通過居家就業的適應期提高勞動技能,增強就業信心,成為技術熟練工人,進而有一天能夠走出家門、走出社區、融入社會。同時,區、街道相關職能單位還有針對性地抓好技能培訓,按照“居家就業”的工種類別,開展了鞋業初加工、手提包製作、縫紉加工、手工藝編織等崗前培訓,使就業者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掌握製作技能,實現就業增收。
  據不完全統計,全區累計實現居家就業6500人次,目前有簇錦、簇橋等9個街道,34個社區,165個點位,1200餘人在從事“居家就業”工作,人均月收入在1000-2500左右,涉及行業包括鞋業初加工、皮革製品(手提包)製作、縫紉加工、手工藝編織、景泰藍工藝小型LED燈製作、小賣部、網店等,成功探索了“6個1”在家加工、“三提一訓一對接”定點加工、“三助一減”居家就業創業等三種居家就業模式。
  群眾滿意:
  既增加收入又能照顧家庭
  周永民、李仕瓊夫婦倆都是“4050”人員,以前是順江村的農民,收入來源主要是喂豬和租房。搬進武侯區團結社區成為社區居民後,家裡油鹽菜米都要花錢買,癱瘓在床的老父親又必須要有兩個人才能照顧好,看著社區居民紛紛外出工作,夫婦倆只能干著急。
  社區瞭解到這一情況後,積極與位於武侯大道的一家皮具廠協商,由企業將一臺電動機車送到周永民家中,讓夫婦倆在家從事女式手袋加工業務。由於技術好,加工的產品質量高,這家企業非常滿意。
  在周永民、李仕瓊夫婦倆的帶動下,當地不少居民踴躍參與“居家就業”模式,居家就業人數也由起初的10多人增加到60多人,甚至還有一些60多歲的居民也參加進來,掙錢補貼家用。
  李賢 本報記者 張渝 文/圖  (原標題:“居家就業”為全市提供樣板經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n65rnoqc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